6月24日,吴忠市第十一次市委常委会通过了《吴忠市环境保护全面量化管理体系》,明确规定环境保护党政同责,党委政府及部门各负其责,告别环保部门昔日单打独斗搞环保的“尴尬”局面;邀请第三方依据“体系”对各县(市区)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履行环保职责情况,污染治理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审计评价……(据本报6月29日报道)
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,把它和环境保护放在一起,就是督促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领域正确履职用权的“一把制度利剑”“一道制度屏障”。虽说之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,严格落实“党政同责”是切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要害之举,但这样的提法在我区,尚属首次。
看来,吴忠市这是要下狠心了。
不狠不足以成事。长期以来,很多地方都习惯于把GDP增长作为施政的主要方向和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。尤其是落后地区,在常年以发展是第一位的思想主导下,往往以不计资源消耗数量、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的方式来求得“硬发展”。在这种近乎狂热的“发展语境”中,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常常严重脱节,造成部分地区只顾眼前利益,为了金山银山不惜破坏青山绿水,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。
蓝天白云谁不爱,造福子孙谁不想,可一旦牵涉到关系自身政绩的GDP,即便想“动刀子”,恐怕也要思量三分。
回想这些年,上至中央,下至地方,取消GDP崇拜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一直在喊,并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力促干部保护环境的事情也时有耳闻。可实际情况呢?即便上有政策,下有处罚,可一旦牵涉到发展、牵涉到政绩,在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二元选择中,许多地方往往都会习惯性的倾向于选择后者。不说别的,就说前两年,宁夏中卫工业园区数家企业,不是就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沙漠了么?
倘若没有让人心惊胆战的环保考核压力,绿水青山恐怕就只能是海市蜃楼了。
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,无疑打破了这种环保僵局。有道是,老大难,老大难,老大出马就不难。党政同责最大的好处就在于,它能较好地避免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各吹各的号,各唱各的调,也使地方环保部门不再夹在各方力量之间受夹板气,更重要的是,它能让地方政府的直接决策者不再“隐身”于幕后,而是要站上前台,在环保问题上经受考验、接受问责。
决策者不能因为GDP就盲目引进高污染项目,也不能因为政绩考核就上马高耗能工程。任何环境决策,都得从“负责任”的角度做出,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良性循环。这就等于给决策者上了一道环境考核的“紧箍”。试想,真有行政“一把手”因环境问题被问责、免职,还会有干部试图以身试法么?倘若,有党委一把手因“党政同责”受到责任追究,那么以后在决策中会不加入“环保思维”么?这正应了一句话,只有当决定可能被终身追责,决策时才能更负责;只有在执行上发力,才能真正激发官员的环保意识。
不得不承认,环保问题“党政同责”,的确看上去很美。但是,如果实际中缺乏执行力、威慑力,缺少一系列可供操作的规章制度,它就只能是一项写在纸上的政令。什么时候,毁坏绿水青山者,“虽远必查”。达到这个目标,绿水青山就真的离我们不远了。(严霜剑)